欢迎您访问哈尔滨开放大学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哈尔滨开放大学 –> 教育教学教育资讯

季明明:办好继续教育十大要领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8日  

季明明: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内知名教育专家。

在国有大型现代化企业工作10年,任厂党委秘书。分别在纺织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组织部宣教干部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工作。曾担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处长、机关党委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研究员。

第二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咨询指导小组组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资深顾问。

继续教育(ContinuingEducation)曾经被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反复强调。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以下简称“《报告》”)中再次作出“办好继续教育”重大决定,充分说明继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和各行各业所蓬勃开展的继续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各种原因,从总体看继续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七个缺少”,即:缺少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缺少法律保障;缺少重要地位;缺少强有力的主管部门;缺少重大战略、政策举措和经费保障;缺少正确的办学理念;缺少针对性、实效性。为此,在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属于最薄弱的环节。

进入新时代,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实现中国梦的需求间尚不匹配,这既是国家教育的历史性难题,又导致在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可望被深度开发而有力地提升国家教育的综合实力。这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办好继续教育”决定的关键所在。

《报告》博大精深,字里行间明确了办好新时代继续教育的“重大意义”、“特殊地位”、“核心理念”、“根本宗旨”、“科学指针”、“历史机遇”、“战略任务”、“质量要求”、“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共“十大要领”),是全面振兴国家继续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有利于人们科学地理解“为什么要办好继续教育,怎么样办好继续教育,以及办成一个什么样的继续教育”重大命题。有必要按照《报告》关于“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要求,把握上述“十大要领”,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撬动继续教育巨大能量,更好地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辉煌事业。

第一,《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距离最近,具有撬动国家潜在生产力的“五大独特优势”;重视继续教育是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也是新兴经济体国家跨越式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得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性举措之一。

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者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继续教育恰恰是可以提升成人的“知识和技能”主要类型的教育。舒尔茨又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在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对于全面提升“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的水平具有特殊的功效。《报告》提出的关于“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战略要求,主要得靠继续教育完成。因为它具有“五大独特优势”: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距离最近,就培养人才和支持人力资本发展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性,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二是可以对任何人一生所接受各类教育的收效进行综合集成与成果拓展;三是可以对普通学校教育的不足发挥弥补性作用,例如可以有效地支持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四是对以往教育公平与均衡方面历史欠账的归还具有拾遗补漏的作用;五是对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学习对象可以做到具有极大普适性的“全覆盖”,因人而宜地提供正规、非正规教育或者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形式。因此,继续教育是新时代的新动力,是撬动国家潜在生产力、落实《报告》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巨大力量。

美国将继续教育摆到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面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指出,“继续教育是美国重新站起来的关键”。继续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部分;几乎每所大学、学院都办有继续教育项目;大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社会成员的学习机会。法国有《继续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大学推进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责任,成立了隶属于总理的常设小组,负责制定与实施继续教育政策,政府各部委代表组成全国继续教育理事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成立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英国号称“继续教育王国”,2006年其教育与技术部公布继续教育白皮书强调了“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部门之间的更加强有力、更为系统的整合”。德国将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早在1990年,德国联邦议会发布《未来的教育政策:教育2000》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开放,均等地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服务;近十多年来,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10%,超过了普通教育经费增长的幅度。

上述宝贵经验启示,撬动继续教育强大能量,也是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后来居上、跨越式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得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性举措之一。

第二,《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特殊地位

继续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一起成为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是能够有力地提升国家教育总体实力而进行深度开发的最后一块巨大的“富矿”;是“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巨大力量。

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继续教育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它所服务的对象即接受过不同层次普通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各类成人包括老龄人群已几倍于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人数。它应该与普通学校教育一起成为振兴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是能够有力地提升国家教育总体实力而进行深度开发的最后一块巨大的“富矿”。

鉴于《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的要求,因此《报告》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也应该包括优先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报告》要求“建设教育强国”,也应该包括建设继续教育强国。《报告》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不仅应该办好让2亿多青少年学生满意的普通学校教育,还包括应该办好多倍于青少年学生人数的全体成人满意的继续教育。《报告》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应该包括整个继续教育先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报告》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继续教育使职业培训体系得到重要的延伸,职业培训体系又是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要求“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里所指的就是接受学历继续教育。《报告》强调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原则,不仅需要靠职业教育落实,更得靠行业企业、包括高校所实施的继续教育来落实。目前,有些高校继续教育未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解决不了企业和用人部门“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主要原因。《报告》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否拥有一流水平的继续教育也应该作为衡量一流高校建设水平的一面镜子。例如,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重视继续教育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

《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后紧接着要求“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说明继续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特殊重要性。《报告》整个教育章节、以及在提出“办好继续教育”之后的“落脚点”是“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是事关实现“两个百年梦”的根本问题。这样的排列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再次彰显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地位的“不一般”。

第三,《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核心理念

终身学习是继续教育的核心理念;终身教育体系是支撑学习型社会的“四梁八柱”;“终身学习”与“立徳树人”是贯穿终身教育体系纵向与横向的两条主线,继续教育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

认真把握习近平同志终身学习理念有助于懂得《报告》作出“办好继续教育”重大决定的缘由。

《报告》将“继续教育”与“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前后排列在一起,并非偶然,说明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特征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其中蕴含的终身学习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其教育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对于终身学习有着一系列重要表述。201399日在教师节致全国广大教师慰问信中,他特别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2013925日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贺词中,他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20145月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他向世界作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庄严承诺。2015522日,他又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对终身学习理念和教育信息化进一步作出深刻阐述:“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当前,十分有必要以习近平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厘清和明确“六个重要关系”。即:①终身学习是支持继续教育的核心理念;②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各级各类教育相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支撑学习型社会的“四粱八柱”,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结构;③“终身学习”与“立徳树人”是贯穿终身教育体系纵向与横向的两条主线,由此能够使支撑国家教育现代化大业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④基于服务对象的广博和重要性,继续教育应该在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分量;⑤学习型社会由学习型组织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乡村等构成;⑥由终身教育体系支撑的学习型社会凭借各类普通学校教育进而凭借继续教育能够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一步“接地气”,从而将《报告》关于“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目标落到实处。

第四,《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根本宗旨

继续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因为它能够紧密地连接“教育”与“实践”两头,集成和拓展各类学习成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有成效的一类教育。

《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高度概括和全新解读,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表明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而且世间所有发展和创造活动是否需要开展、怎么样开展以及开展以后结果的评价与分享都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来确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党的宗旨的彻底性、全面性。

《报告》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脚点归结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报告》所强调的“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新时代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

“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往往靠“教育”(主要是指接受普通学校教育)和“实践”(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实践)两个缺一不可的环节完成。继续教育既离不开普通学校教育,又与生俱来地与人的生产、工作、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在各类教育以及在各类实践中,继续教育恰恰是能够紧密地连接“教育”与“实践”两头,从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类特殊的教育。

此外,《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靠一系列具体措施去落实。其中,可以依靠继续教育发力之处举不胜举。例如,《报告》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的要求,就以往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弱势群体配置不均衡情况,现在完全可以靠提供继续教育来“补齐民生短板”,这也属于根本性的“多谋民生之利”。

《报告》要求“弱有所扶”,不仅应该“扶”钱、“扶”物、更重要的是“扶”继续教育,这才是支持弱者能够持续变强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扶”。《报告》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中包括需要区别不同对象的“精准”继续教育的跟进。《报告》还强调“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继续教育就是最好的“扶志”和“扶智”。

《报告》要求“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给予老百姓最大、最根本的“获得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他们只有“全面发展”了,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长久和根本的保障。再有,广大青少年学生以外的人民群众如何“全面发展”,毋庸置疑,排立在各类普通学校教育“后端”的继续教育就是其集“全面发展”之大成的唯一途径。

《报告》要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供优质继续教育机会、资源和服务,实现《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战略目标,就是“惠及全体人民”最重要的“改革发展成果”之一,是最具“全覆盖”意义的一项民生工程。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必须深入地贯彻和落实。

第五.《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科学指针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是查找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一面镜子,又是引领其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科学指针。

《报告》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事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只是经济发展理念,也是引领新时代整个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事业的科学指针,特别是对于指导继续教育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创新”——是我国继续教育攻坚克难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灵魂。“协调”——继续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与各类教育的发展相协调,其独特功能才能够发挥得极致。“绿色”——教育本身是“绿色”的,但是,低质量、低效益的继续教育则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其背后就是物质、能源特别是学习者时间的浪费。“开放”——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学习机会、学习形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充分开放,才能够真正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共享”——要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和服务机会的共享。例如,通过提供有针对性、有质量的继续教育使低收入家庭、进城务工人员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使农村贫困人口永久性“脱贫”。

第六.《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历史机遇

继续教育可以同时服务于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战略;是可以从国家大局及经济建设第一线找到直接发力点最多,因而能够产生更大贡献的一类特殊的教育。

着眼于实现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在各类教育中我国继续教育更是遇到了大有可为、全面振兴的最好时期。

《报告》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继续教育可以同时为落实这两大战略提供直接和有力的支撑。

《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鉴于“人力资源”是建设这个全新“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决定其能否“协同发展”的关键,服务于人力资源建设的继续教育能够为这个“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更多地发力。

《报告》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各项产业变革的任务时,特别要求“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居于各项“产业变革”身边的继续教育恰恰最有条件直接推进这个目标的实现。

《报告》强调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中分别能够与“产”、与“研”最直接地进行“深度融合”的“学”也离不开继续教育。

《报告》要求“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在全社会里的继续教育就是能够“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最直接力量。

《报告》反复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在各类教育中,只有直接依靠面向就业者的继续教育才有可能完成这个极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并且只有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才能够提供“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以及“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报告》着眼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所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等等重要任务的落实,都离不开继续教育的全面支持和服务。

《报告》关于“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等等重大战略设计,都需要能够与其紧密配套的国际化继续教育的跟进。在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也是落实《报告》对外承诺的“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排头兵、生力军。

第七,《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战略任务

继续教育具有其它类型教育所没有的“三重功效”:既能够参与培养以亿计大国工匠,又能够参与从有实践经验在岗优秀高校毕业生中培养现实而非潜在的千百万拔尖人才,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广大社会民众包括老龄人群全面提高文明程度、身心健康,实现社会的和谐。

人力资本准备不足是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三大战略任务。

一是《报告》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及“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往国家重大建设的奇迹都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大国工匠群体快速崛起的结果。我国7.8亿就业人口须经过继续教育的有效“加工”,才能更好地成为新时代的新动力。继续教育应该自觉地从十九大报告关于经济建设内容的字里行间寻找培训各类大国工匠的任务“订单”,积极主动地与产业部门、各行各业包括农业系统等无缝对接,切实形成与其现代化目标相匹配的教育供给方式。

二是《报告》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撑国家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大批拔尖人才在脱颖而出历程中最得益于各类继续教育。事实还证明,已经具有实践经验的历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是快速成为国家紧缺人才最好的“原材料”,他们通过高水平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如果再能够与“双一流”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就是进入了加快成为各类科技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快车道”。

三是《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也得靠能够使社会覆盖面、受益面最广泛的继续教育来“挑大梁”。除了服务于上述两大类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学习对象以外,继续教育还可以直接面向庞大的其它社会群体特别是2.3亿老龄人群,落实《报告》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一系列具体任务,确保《报告》关于“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等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八,《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质量要求

传统继续教育的“模式+资源”似已“产能过剩”,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处于国际中低端水平,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含金量”,提升质量与效益是事关振兴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

《报告》提出,“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表明整个国家从着眼于发展速度转变为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不仅是对经济领域,也是对新时代整个教育事业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关于质量方面的总要求。

衡量与评价继续教育是否落实这个总要求,归结到一点,就是看它对实现《报告》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否具有切实的帮助。这是在新时代衡量是否“办好继续教育”的核心指标。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评价标准、用人偏见的影响,包括各类教育间缺少灵活性、开放性和融通性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硬伤”,影响了国家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致使存在偏重于普通教育、忽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偏重于强调正规教育的作用、忽视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导致传统继续教育的“模式+资源”几乎“产能过剩”。特别是不少“传统成人学历教育”(已被笼统地称之为“学历继续教育”,其实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长久受应试导向、学历导向、学科导向的影响,不只是照抄照搬全日制普通高校模式,违背了成人学习规律,甚至主要凭借某些投入少以及内容陈旧落后的专业还在大规模地招揽学习者,仍然停靠在学历补偿教育的“码头”上,无助于或者少助于对学习者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含金量”。以往高校不少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也是学用脱节、学而少用甚至学而无用却价格昂贵,解决不了企业学习者“最后一公里”难题,导致严重的“学习的浪费”,甚至沦为形式主义的重灾区。

因此,总体看我国继续教育仍然处于国际中低端水平。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具体地说,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是我国继续教育一直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按照《报告》关于“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指示,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则成为振兴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的核心命题。各级政府应该像重视、谋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一样地重视和谋划继续教育发展的质量,刻不容缓地研究和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和整体解决方案。

第九.《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对外开放

基于国家教育自信,在各类教育中唯独继续教育能够更有条件首先“走出去”,在服务于国家开放大业中可以找到大显身手的契合点、发力点,同时倒逼其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向国际一流水平目标砥砺前行。

《报告》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宏大战略目标,以及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战略部署,为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任务。以往教育开放主要指学习国外,学习西方。现在新时代教育的对外开放,应该包括基于教育自信的“走出去”。教育国际化应该包含中国经验、中国元素。

例如,落实“一带一路”各项任务都涉及人与人的具体交往。因而导致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更有条件首当其冲地从中找到“走出去”的契合点、发力点,可望成为《报告》所要求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最容易实现《报告》关于“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目标的桥梁,以及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最好载体。因此,要力争做到“一带一路”项目走到那里,继续教育项目、资源和服务就跟到那里。总之,我国继续教育由于新的对外开放格局面临空前发展的重大机遇,又将倒逼其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向国际一流水平目标砥砺前行。

第十,《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

下决心突破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教育部门与各行各业之间、教育部门与学校之间、教育部门内部机构之间的不恰当分工或者板结固化的藩篱,形成“全国一盘棋”,有利于振兴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报告》特别强调:“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目前,教育部门与政府其它部门之间所长期存在的继续教育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互相交叉、重复建设即“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篱”仍然未能突破,直接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极大地浪费了继续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方“办好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为此,按照《报告》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建立符合新时代“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战略要求的继续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这是决定能否“办好继续教育”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特别建议:一是理顺国家继续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由国务院多个部门参加的国家继续教育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教育部全面担当领导新时代包括普通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大教育”的职能。二是在教育部内部强化继续教育分管机构,建立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法定责任。

总之,藉此党的十九大强劲东风以及着眼于实现新时代强国梦的战略大局,下决心突破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教育部门与各行各业之间、教育部门与学校之间、教育部门内部机构之间的不恰当分工或者板结固化的藩篱,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全面振兴国家继续教育宏大事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内容来源:国家开放大学

链接来源:http://www.ouchn.edu.cn/New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4b66d704-f71d-4032-8f58-9a50caa30100&ArticleType=2

转发时间:201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