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秦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1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秦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2023-08-07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作者: 秦宣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一思想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尤其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以一系列原创性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它直面“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为人类未来指明方向;直面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直面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现代化新难题,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直面世界政党发展新态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新形势,提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方案;直面“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全球性问题,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经发展了170多年。17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一种发展道路到多种发展道路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又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向人类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独创性的理论贡献,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篇章。
一、直面“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为人类未来指明方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以来,之所以能够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创造出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就是因为它始终顺应时代大势,把握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紧跟时代,顺应时代,在中国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了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性,对当今时代特征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清时代的性质,把握时代的特征。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明确指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2022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此后,他又强调,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之所以要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些“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是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找到正确的答案,我们才能牢牢把握未来前进方向,不致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之所以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
第二,人类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2017年9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明确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这是习近平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总判断。
虽然资本主义在全球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社会主义仍然代表着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已经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针对这个时代的新情况,他明确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为此,他提出,一方面,仍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同时要直面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各种诟病甚至是制裁。另一方面,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坚决开展与资本主义的长期斗争,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第三,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影响时代主题的各种因素却发生了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判断。进入21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世界和平来说,世界并不太平,全球范围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就发展问题来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比20世纪更加突出。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指出:“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根据时代的新变化,习近平强调:一是不管时代发生什么变化,都要以时代为观照,紧跟时代步伐,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醒认识时代的变化,把握时代的性质和特征;二是尽管当今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那个时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趋势,人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三是要始终高举和平的大旗,把握发展这一人类共同的主题。
这些重要观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直面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危亡时刻传入中国并逐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展开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大势之下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摆我们党面前。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大胆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多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比如,他曾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针对国内外一些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质疑,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习近平特别强调,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继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他说:“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方面,始终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先进本质,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和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历史使命。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明确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强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于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些重要观点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生动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方式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思想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深刻阐述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习近平关于军队国防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国防军队建设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方面,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和践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为开创我国对外关系新局面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也为未来的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方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一重要论断突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在全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再一次处在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正如习近平所说:“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三、直面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现代化新难题,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推进人类进步,促进人类向更高阶段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现代化和提升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能力与水平仍然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之问”:“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些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现代化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境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习近平认为,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作出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第一,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重新制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重新制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改革开放时期的“三步走”战略相较,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原来“三步走”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这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实际的,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超出了预期;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这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因为我国现代化已经具有了很好基础和巨大潜力。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的二十大又进一步细化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与此同时,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目标,习近平还提出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领域的目标。
第二,在国际比较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特点。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国现代化特殊国情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强调: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现代化性质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条道路既能避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资本主义那种残酷罪恶的过程,又能集中优势发挥能动性,实现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合理地发展。
——从现代化目标看,中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规模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10亿。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也不过3亿多人,不及中国14亿人口的1/4。习近平指出,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从现代化内容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只关注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从现代化过程看,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与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曾一度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总体布局之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从现代化途径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对外暴力掠夺殖民地、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三,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原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步伐,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充满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境,必须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本质要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紧密联系、内在贯通,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科学严密的有机整体。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正确政治方向,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着眼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提出来的本质要求,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布局和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识,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责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这样一个位于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进行深入思考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为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正确理解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必须牢牢把握一些重大原则。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着眼中国式现代化所承担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必须长期坚持的五项重要原则,即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坚持”,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前进方向、发展理念、根本动力和精神状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四,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而且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比如: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了党对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强调了中国现代化领导体制的现代化;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突出了人的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出发展全过程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制定到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实现军队与国防现代化;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以上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积极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拓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重要原则、战略安排,是引领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第五,着眼于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艰巨任务,提出并阐释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旨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我国的经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
2023年2月,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还就如何处理这一系列重大关系作了十分详细的论述。习近平关于这些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思想。
四、直面世界政党发展新态势和党的建设新情况,提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方案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总结党100年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指出:“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也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艰巨任务。一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另一方面,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习近平多次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因此,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了独创性贡献,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的独创性贡献表现在:
第一,着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提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揭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所系、利益所系。
第二,着眼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直面大党独有难题,提出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习近平指出:“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针对这些难题,习近平提出要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举措:“健全这个体系,需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更加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更加突出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法规制度的科学有效,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要坚持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使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三,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克服“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些重要论述大大增强了从严管党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第四,深刻把握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要勇于直面问题,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坚强意志,体现了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的高度自觉,对在管党治党实践中引领党的革命性锻造,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完成好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五、直面“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全球性问题,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描述过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十八大以来,虽然总体格局没变,但世界形势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全球治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提出,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曲折推进,提出了参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科技革命的大力推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正因为如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已经将经济全球化作为影响中国的一个重要变量。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经济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之下,随着英国脱欧和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去全球化”倾向,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也越来越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态势,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中国必须拿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他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正是顺应这种时代潮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这一倡议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思路和启示。与此同时,我们采取各项措施充分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参与者、支持者和建设者的形象。
第二,面对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舞台上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逐步增强,美、欧、俄、日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逐渐形成,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世界多极化对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从而壮大整个世界的和平力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失衡现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并且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倡导“美国优先”,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动辄进行军事干涉。2022年,乌克兰危机暴发,世界地缘政治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切表明,旧有的国际秩序难以为继,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是艰巨的,各种力量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必须继续支持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处理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关系,防止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与此同时,习近平还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这一倡议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三,面对全球范围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的新态势,提出了推进促进文化交流交融的新举措。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化、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冷战结束后,原来在两极格局时建立的文化交流屏障被消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意愿更加强烈,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明的冲突”虽然没有像美国学者亨廷顿预言的那样激烈,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锋也更加频繁。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推动之下,全球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一是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政治发展出现种种乱象之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更加频繁。在不同国家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形之下,文化市场的开放进一步扩大,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项目日益增多,文化交流也成为公共外交的一项重要形式。三是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更加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四是围绕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纷争更加激烈。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长期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价值观念也出现相应的危机。西方国家统治者为了捍卫资本主义价值观,正凭借其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不断改变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加紧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激烈。总体来看,“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提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国内国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制定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四,面对社会信息化突飞猛进,提出了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新方案。
20世纪下半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再次大幅度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技术,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多次谈到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于2015年底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主张。
第五,面对科学技术孕育的新突破,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习近平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正是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他明确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总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重大时代问题。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正是在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时代课题中创立并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内容来源: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
转发日期:2023-08-11